為適應兒童健康成長與發展需求,推動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,近日,國家發改委、住建部、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《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(試行)》(以下簡稱《導則》)。
《導則》提出,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的基本原則為“兒童優先、普惠公平”“安全健康、自然趣味”“因地制宜、探索創新”,應在城市、街區、社區3個層級統籌推進,重點工作內容包括公共服務設施、道路空間、公園綠地的適兒化改造和校外活動場所、游憩設施建設。
根據《導則》,結合城市更新行動,構建城市、街區、社區不同層級兒童友好空間體系。
城市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,全面構建兒童友好空間體系。統籌配置、系統布局、整體推進,定期開展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評估,優化公共服務、開敞空間、道路交通、安全防護等體系。
街區層面與 15 分鐘步行出行范圍相銜接,對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務范圍,重點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、活動場地、慢行系統和學徑網絡等,構建兒童友好街區空間。
社區層面與 5-10 分鐘步行出行范圍相銜接,對接城市社區管理服務范圍,優先配置滿足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日常需求的服務設施、游樂場地和步行路徑,滿足兒童日?;旧詈统砷L發展需要。
《導則》提出,積極開展城市郊野型公園、綜合公園、專類公園、社區公園、口袋公園、城市廣場等開敞空間的建設和適兒化改造,宜增設適宜兒童使用的活動場地,并配置游憩設施。有條件的城市應按照《城市綠地規劃標準》GB/T51346相關要求建設兒童公園。
《導則》要求推進串連公園綠地、山體、江海、河湖水系和文化遺產的城市綠道建設,并進行適兒化改造與安全防護設施的建設和改造,形成特色化兒童友好開敞空間網絡。
《導則》提出落實“窄馬路、密路網、小街區”城市道路布局理念,優化生活街區尺度,提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,提高兒童出行的便捷性。優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環境,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,提升兒童及童車出行的舒適性。
《導則》鼓勵對社區公園、道路沿線建筑退線空間,以及街區內其他閑置空間等進行適兒化改造,在滿足安全的前提下增設全齡兒童活動場地,配置游樂設施、體育運動設施和休憩設施,并提供適宜兒童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的場地。有條件的街區可結合各類園林綠化資源,建設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自然教育場所。
《導則》要求配置特色趣味的兒童活動場地,社區應充分利用游園、口袋公園、多功能運動場地等,增設兒童游樂場地和體育運動場地。鼓勵利用社區閑置空間營造兒童“微空間”,為兒童交流、體驗自然、參與社區美化、體驗社區文化等活動提供美育和自然教育場所。
《導則》提出結合兒童身心發展特征和活動需求,對城市道路和兒童主要活動場所周邊及候車空間等進行適兒化改造,劃定獨立、連續、安全的兒童步行和騎行空間,形成學徑空間,保障兒童能夠安全便利到達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兒童活動場地??稍诔鞘新邢到y、綠道系統中開辟專用學徑空間,空間局促的,宜結合建筑退線空間建設學徑。
《導則》指出公園綠地是兒童戶外休閑游樂活動的重要場所,應根據兒童身心特點,對兒童使用頻率較高的城市郊野型公園、綜合公園、專類公園、社區公園、口袋公園、廣場等進行差異化的適兒化改造,保障兒童游戲權利,為兒童提供安全而有包容性的綠色公共空間。
《導則》要求依托城市的劇場、音樂廳、美術館、展覽館、博物館、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等資源,建設兒童美育教育基地。
--------------
來源:建筑節能與科技司